专业的短链接生成工具
链接域名
短网址有效期
数据产品经理:从埋点系统搭建到数据可视化落地
更新时间:2025-5-2 12:10:58 作者:爱短链
作者复习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据是产品的宝藏,数据分析是产品设计中挖掘宝藏的过程。
「数据分析指导产品设计」整个过程可能是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中最喜欢的部分。
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数据源。
数据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用户行为数据,主要在APP前后端埋点;另一部分称为业务数据,通常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
随着用户的操作,这两种数据将不断产生。
比如: 作者打开一个宝藏,准备买一个键盘。
搜索后,他浏览了3页的商品,并在一页的商品细节中看到了键盘列表的入口。
然后,我发现第一个是我自己的键盘,所以我选择了型号,加入了购物车,最后在购物车里下了一盒屈臣氏苏打水,完成了购买。
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跳转了8页,点击了8次,触发了n个信息流曝光,完成了电子商务在线购物过程,包括购物车收集、订单确认、订单支付等三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前后埋点将按时报告,并上传到服务器,并存储在埋点数据表中。
同时,由于交易的发生,笔者的订单、交易、钱包、会员等相关数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APP通过分析作者等用户的行为数据,产品经理得出以下结论: 用户查看排名后,80%选择订购排名第一的产品,15%选择购买排名第二的产品,其他5%不购买。
(行为数据分析)。
作者在后台被贴上了高级用户标签,占活跃用户的30%,但交易量贡献了60%,标签群的退货率不到2%。
(业务数据分析)。
当84%的用户在商品列表页面上翻转页面时,他们选择跳出最多4页,而最多翻转页面的用户通常在删除极端异常数据后翻转到10页左右。
通常,当搜索结果超过10页并购买时,前五页商品下单的概率高达88%(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结合分析)。
因此,产品经理根据分析结论,根据产品优先级,在下一次迭代中加入「排名显示和详细维度策略优化」上线后,新版排行榜购买率提高1%,GMV同比增加0.02%。
以上是数据分析和指导产品设计的理想过程,但要实现这一设计过程,整个研发团队可能需要努力构建数据系统。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很多坑。
在构建数据系统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三个常见的难点: 埋点工艺及系统 数据报告及后台 数据监控和可视化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详细介绍。
一、埋点过程及系统 埋点是数据分析的底层设施。
然而,埋藏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埋藏点通常由研发同事逐一完成,并具有一定的开发量。
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测试人力来验证;否则,如果一两个数据指标的埋点混乱,后续后果将难以想象。
所以有开发量,就意味着有需求。
一般来说,埋点的需求是根据页面需求进行的;也就是说,通常不仅要做需求计划评估,还要做埋点评估。
数据产品经理将审查每个页面变更需要的埋点文档。
埋点文档一般由需求提出的产品经理随需求文档撰写,形式无限。
但主要目的是标记每个点的位置、报告逻辑和报告字段参数。
通常有页面跳转关系,称为页面埋点。
即作者点击商品列表页面的商品图片,进入商品详细信息页面,此时APP有必要报告这个埋点,假设编号是P02。
这个埋点的意思是作者从编号到P01列表页,点击商品图片,跳转到编号P02详情页。
同时,报告字段包括商品参数good_id。
此时,通过报告的埋点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从哪个页面到哪个页面,查看哪个产品,从哪个入口进行下一步操作。
而APP不仅有页面跳转,还有同一页面的操作和信息曝光。
当作者在购物车页面上时,他发现自己以前添加了一个键盘,但今天不喜欢,所以他选择了购物车页面上的键盘进行删除。
此时,有必要报告事件埋点,并携带被删除的货物good_id假设埋点号为购物车时间等参数C01。
也就是说,在购物车页面(假设是P03)下,有N个事件。
其中,删除事件的埋点号为C上报时携带删除商品信息等字段。
在曝光方面,作者在浏览商品列表时,没有阅读第三页的商品,只看到前三页,后三页没有曝光在作者的手机屏幕上。
因此,当作者的手机屏幕停止时,报告了一个曝光埋点。
报告的商品信息只包括三种商品,而不包括本页未曝光的后三种。
以上我们分别讲述了:埋点文档,包括页面埋点,点击事件埋点,曝光事件埋点。
只有规范埋点过程,定义埋点需求,完善埋点系统,才能建立APP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的必要基础数据基础。
二、数据报表及后台 如果与埋点需求一起确认,应该有报告需求,因为两者相辅相成。
埋点是报表分析的基础,报表分析提供了埋点的思路和方向。
产品功能通常承担指标改进的任务,如上述列表,可能是为了提高订单转换率。
目标是否实现取决于数据报表。
例如,为了衡量列表的产品价值,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时间维度的报告,如:列表入口曝光、排名排水其他商品、跳转购物车、直接购买列表等。
只要产品的核心价值保持不变,上述需要定期分析的数据指标就不会改变。
此时,制作报告将节省大量的重复工作,更方便向产品以外的人报告,或向关联方发送定期报告。
但报告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分析,还有一些内容无法固化。
例如,短期运营活动的数据ABtest灵活的数据分析等。
短期运营活动的数据很容易理解。
一般来说,周期较短,开发时间可能比活动时间长,因此可以临时手工支持。
ABtest同样,也有专门的ABtest分析系统,动作偏过程化,没有结论,不建议反映在报表中。
其他灵活维度的数据分析,如新事件、位置调整等,需要埋点分析背景来支持,然后在方案稳定实施后逐步将需求提升到报告中。
一般的数据分析背景,如天眼、神策等,已经沉淀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功能。
APP之后,产品经理可以在管理后台快速分析。
具体的分析维度应根据目标来确定。
例如,内部产品可能不需要查看保留等数据,更需要关注漏斗转换和性能,而C端产品,保留分析更为重要。
三、数据监控和可视化 除了分析,监控和可视化也很重要。
数据监控是指定期运行一些数据,以查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例如,每小时运行列表中打开的数据。
如果列表每人打开10次左右,而有些用户每天打开100次,则可能是异常数据,需要追踪原因。
看看是统计问题,还是机器刷,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
可视化通常是基于报表的进一步表达。
通常有几种可视化:漏斗模型通常用于表达一系列操作的衰减;在表达功能量或关键数据时,通常使用线性趋势图来表达增减趋势;在分析渠道比例或其他水平类比时,通常使用蛋糕图,这是最基本的可视化形式。
有很多更先进的可视化应用,比如我见过的有动线系统。
动线起源于商业地产:在商场里,一个顾客从入口到购物到购物到出口的整个过程,他的行动路线叫做顾客动线。
根据对移动线路的分析,商场内每家店铺、楼梯、收银台的位置设置都很精致,可以最大化用户体验和购物转化率。
同样,在APP中国用户也有一定的移动线。
例如,用户也完成了购买行为,可能是通过列表页面-详细信息页面-购物车-付款的移动线,也可能是通过活动页面-详细信息页面-直接订购-付款的移动线。
如果我们能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这些动线,我们就能看到动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每条动线的优缺点,从而跳出现有的功能,从整体规划这个过程的最佳动线。
类似的视觉手段和热图可以看到用户在某个页面上的点击,从而分析用户的实际操作与我们产品设计的视觉指导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偏差,可以有目的地调整视觉和交互。
总结 数据分析有范围和目的;也就是说,团队首先需要数据来指导产品设计,以培养全体员工的意识,建立数据分析和埋点机制,建立底层埋点等设施。
根据页面和场景的不同,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其核心是业务目标或用户行为目标的反馈,应从产品价值中进行梳理。
通过报告、监控和可视化,可以洞察产品运行中的机会点和优化点,逐步走向最佳。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如果你想做好团队的数据分析,从以上几项开始。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阅读。
特别说明:本网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与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为运营伙伴提供便利。
本网站收集的公共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用户的贡献,这并不意味着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