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短链接生成工具
链接域名
短网址有效期
内容社区演变史
更新时间:2025-5-5 16:51:26 作者:爱短链
用户与社区内容的深度互动可以整体改善IP孵化效率和成功率要求社区更加精细化,为用户提供参与感和陪伴感。
如今,当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达到顶峰时,主要平台的注意力正从野蛮增长转向精细运营。
与吸引新客户相比,用户的关系链和互动行为数据变得更加值得深入挖掘实现这种精细运营的载体往往是用户社区的建设。
张小龙说,朋友圈就像一个广场。
现在每个成熟的平台都想拥有自己的社区广场。
一、社区不能凭空产生 社区不容易,社区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不能凭空建设,社区的形成必须依靠工具产品。
工具产品是经济基础,用户社区是上层建筑。
工具流是单向的,社区流是互动的。
豆瓣的工具属性是书、影、音的评分,社区是相关作品的讨论;微博的工具属性是观看V,社区是对热点的互动评论;B车站的工具属性是追逐,社区是讨论相关内容;起点的工具属性是阅读小说,社区是小说内容的互动讨论…… 虽然产品功能意味着用户的需求,但并不是每个产品都有社区基因,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使用闹钟工具来衍生一个健康的社区。
我们可以发现,大型社区的形成往往来自内容工具/平台。
用户社区的形成是内容需求的副产品。
在互联网股票时代,用户流量跟随高质量的内容,掌握内容,然后掌握流量的主动性。
淘宝正在通过直播创造自己独特的内容生态流量,在长视频平台战争中,优腾爱花了很多钱为高质量的电影和电视内容买单。
社区建设最终考验了平台对内容端/创作者端的控制。
一方面,这种对内容端的控制在于是否建立了更有利于创作者的流量机制,让创作者有动力留在平台上,如微信公众号、快手私域流量生态;另一方面,它是否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吸引创作者加入,促进起点阅读、知乎、小红书等积极循环。
二、社区圈:从兴趣到审美 除了需要时间来支持外,社区的悖论是,社区的规模和成员的归属感难以统一。
一旦社区在公共群体中破碎,就很容易导致社区文化的稀释,导致核心用户的逃离。
知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知乎内容的快速水化出现在开放注册后,早期的高质量受访者也因为社区氛围的变化而沉默。
现在,需求增长的B站仍然面临着这一挑战。
显然,社区规模越大,沉默的大多数就越多,互动和参与感的丧失使这些用户成为旁观者。
对他们来说,社区又回到了信息聚合工具,他们仍然会再次找到一个更有参与感的社区。
如何激活这部分旁观者的参与感是大型社区的一个重要命题,解决方案往往是社区的分散化,即在社区中建立一个更细分的社区,以促进用户的活动。
从社区的循环演变来看,用户也在经历从兴趣聚集到审美聚集的转变。
例如,早期的B站被用作二维内容站ACG感兴趣的人,但后期B站更多的是因为弹幕文化和社区氛围。
更明显、更容易被公众忽视的例子出现在起点阅读等阅读产品社区。
文学作品的选择不仅反映了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如小说类别和主题),而且也意味着审美维度的匹配(如风格和笔法)。
我们可以发现,在起点的社区设计中,不仅有书籍朋友圈,还有更深入的部分,如段落评论和章节评论。
人群审美的趋同意味着一套黑话系统更容易出现在社区中。
比如不是《将夜》的用户,很难知道梳碧湖的砍柴人、废柴、桑桑你是我的命等圈子语言。
这套黑话是由读者读者的共同阅读经验产生的,不仅可以自然地筛选新用户,还可以加强社区内部的互动和凝聚力。
但同样的缺点是,这种社区胡说八道本身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具有地下文化的意义,很难与公众产生共鸣,也很难实现公共交流的破裂。
三、社区2.0:从参与感到陪伴感 对于在线文学领域,用户的审美兴趣非常多样化和分散,这也可以从阅读创作者的橄榄结构分布中看出:阅读拥有顶级的头部作家、巨大的腰部作家和不断涌入的新兴作家。
该平台的整体用户具有多样化的审美,更有利于垂直圈的形成,大量的垂直圈形成了阅读社区的整体分散分布。
如果观察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分布可以更直观,根据2019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近年来网络文学主题不断创新多样化,形成了城市、历史、游戏等20多个大类型,200多个小类别,包括二元、体育、科幻作品快速增长,现实主义主题整体崛起,新的创作特征甚至在历史、言情、都市等成熟类型中分化。
图片来自《2019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在阅文集团4月15日公布的2020年白金与大神作家名单中,除了都市、仙侠、科幻、游戏、历史、军事等品类外,医疗、刑侦等传统冷门题材也出现了不少爆款。
网络文学在主题和用户审美上的多元化表现非常明显,这也符合Z一代的审美特征。
根据《2019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数据,54.5%的网络文学活跃用户是95后,而2019年阅读集团新作家中,95后作家占70%以上。
图片来自《2019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 如果说B站、豆瓣、微博等社区的轻互动和弱连接是社区1.0.那么阅文系的文学呢?IP社区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参与感和陪伴感.0。
一方面,文学IP社区用户的意见对故事情节的方向和作品的推荐流量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社区成员和作者正在共同创造内容,具有较强的循环凝聚力。
根据我们的基层研究,熟人和用户之间的相互推荐已成为作品信息渠道最重要的来源。
另一方面,文学IP在剧情的长期更新中,与用户互动,共同成长。
这种陪伴感几乎只能出现在剧情内容中,很难在其他社区找到类似的点,就像80/90后依然怀念陪伴他成长的经典动画一样。
根据我们的基层研究数据,近50%的用户在20岁以下接触网络文学,40%以上的用户每天阅读网络小说超过1小时,超过一半的用户阅读网络小说超过5年。
不难看出,阅读网络小说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的成长体验。
四、社区催粉丝经济:从内容到粉丝经济IP 阅读系的社区建设相对明显地促进了付费阅读。
根据阅读集团的研究,社区中用户的付费率比沉默用户提高了10%。
但更重要的是,社区用户与内容的深度互动可以整体改善IP孵化效率和成功率。
从内容到IP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用户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情感互动,IPB站、豆瓣、知乎等内容离散的社区孵化较少。
在传统的作者单向输出模式下,在网络文学领域,IP孵化只能依靠时间和读者的积累;但在社区的双向互动模式下,它可以减少IP孵化时间本身,产生更强的内容凝聚力,尤其是腰部IP、垂直IP它具有更大的商业意义。
IP孵化效率和粘度的提高意味着用户LTV在未来,用户可能更愿意提高相关性IP在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衍生品付费,IP实现目标受众也会更准确。
如果阅读能够打开IP产业闭环的敏捷回路,无疑可以在粉丝经济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作者:郑卓然,微信官方账号:传播体操(ID:chuanboticao),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的作家。
广告营销和新媒体运营领域的老司机专注于分享干货文章和独特的营销、运营和商业观点。
特别说明:本网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与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为运营伙伴提供便利。
本网站收集的公共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用户的贡献,这并不意味着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